杨善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智库首批入库专家兼审核委员会委员,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工程专家。现任98858vip威尼斯下载教授、“智能决策与信息系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过程优化与智能决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杨善林长期从事智能决策理论与技术、信息系统理论与技术、发展战略规划与系统管理理论等基础理论研究,开发工程管理、制造工程管理、企业管理和社会管理中的相关应用研究工作。
攻关远程医疗系统,为一线抗疫提供保障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杨善林迎难而上,用行动践行了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赤热情怀。杨善林说,“治疗新型传染病,医务工作者可能需要远程会诊技术。”于是,大年三十杨善林率领团队开始攻关针对传染病的远程会诊系统的研发。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突发情况,杨善林说,我们不了解医护的具体需求,新型传染病还缺乏成熟的具体解决方案。大年初四,杨善林带领团队前往医院与一线医护人员面对面沟通。最终,经过反复研究,大年初八,杨善林带领团队研发出基于云的智能移动新冠肺炎防控远程交互服务系统,并在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得到成功应用。随后,这套系统在武汉雷神山医院、武汉火神山医院,以及北京、上海、天津等数十家医疗机构得到大规模应用,提高了救治效率,且大大降低医护人员的交叉感染风险。
其实,早在2016年,杨善林团队研发的智能微创诊疗装备系统就已经得到了成功应用。2019年,基于这一系统,我国进行了第一例基于5G网络的远程协作手术指导。杨善林设想编织出一张“医联网”。将医疗机构、社区或家庭、与医疗健康相关的信息资源整合统一,从就诊记录到检查结果,乃至人体可穿戴设备上传的各项数据都可纳入其中,将优质医疗资源通过“医联网”共享至更多地方。杨善林表示,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加入,还将实现“有病治病,无病预防”的全新医疗模式。
实现“人、机、料、法、环”的全面互联
工业互联网通过工业信息标准和互联网,把多层次制造资源和创新资源相互连接起来,形成机机互联、人机互联,且无缝对接的制造产业体系。杨善林认为,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制造不仅需要单项技术的突破,更需要建立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架构与技术标准体系。
说到工业互联网,首先要说互联网。杨善林认为,互联网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发展、诞生、统一开放的网络三个阶段,同时,他表示,工业互联网也会经历这三个阶段,而且工业互联网拓展了智能制造的深度和广度,为智能制造环境下的技术创新、制造模式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杨善林认为,面向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工业互联网打通了企业边界,实现了协同研发、制造、用户参与设计,使企业本身的技术创新体系发生了变革;面向工业互联网制造模式创新,工业互联网使制造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从以企业为中心的大规模制造向以用户为中心的大规模定制模式转变;面向工业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工业互联网构建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线上线下结合的商业模式创新体系。
杨善林指出,工业互联网是全新的网络,而不是互联网应用。从互联网在工业中应用角度来看,工业互联网还存在几个问题:一是下不去,IT和OT融合深度不足;二是(落地)上不来;三是难以实现商业闭环。他还表示,将来要基于工业互联网和数字孪生、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实现“人、机、料、法、环”的全面互联。
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
“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是我们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最大的追求。”这是身为大学教授杨善林经常说的一句话。多年来,杨善林带领团队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在智能制造工程管理、医疗健康工程管理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他带领团队研发的“金属液综合性能在线智能检测系统”,解决了铸造企业废品率居高不下的问题;开发的轿车整车开发工程管理系统,填补了轿车整车开发技术的空白;研发的“人机协同的智能移动微创腔镜系统”已装备辽宁舰等海军大型舰艇,是我国唯一应用于舰艇卫勤保障的微创装备,同时也运用到新一代智能拓展医疗救援方舱。(王慧兰)
杨善林院士和学生在一起
相关链接:
杨善林院士简介
杨善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智库首批入库专家兼审核委员会委员,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工程专家。现任98858vip威尼斯下载教授、“智能决策与信息系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过程优化与智能决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杨善林长期从事智能决策理论与技术、信息系统理论与技术、发展战略规划与系统管理理论等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在复杂产品开发工程管理、制造工程管理、企业管理和社会管理中的相关应用研究工作。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全国五一劳动奖、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5部,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